我的师父曾动情地对我讲过这样一件事,他说:“我的老师在即将调离的半年间,把我抓到家里,要求每周去吃三次饭,饭前饭后给我讲古汉字演进。那时,城里人家不仅缺钱而且缺粮食,老师却以这种方式逼我把他的专长传给了我……”
这似乎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貌似刚性的汉子落泪。我想,师父读书的年代好像没有《感动中国》这类节目,或许那时他们师徒谁也不想把那个秘密讲出来——好像此前师父说过他的这位恩师认为自己调到别的学校后,自己的专长便没有了传人,这,是那个时代所不能被接受的小资情怀吧……
师父曾说过希望哪天带我去拜会他的这位恩师,但终于也没有成行。
虽然没有看到师父的恩师,我却在师父身上看到他恩师的影子,的确如此。
前几天,我读了师父写给我一位钱姓师姐的备课稿,我吃了一惊,这是我念书、教书近20年都不曾见过的。这瞬间,我想到了一个词——薪传。
记得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,好像是一个饥寒交迫的人在街拐角碰到一个阔人,阔人递给他一个看似非常普通的皮包,打开一看是很多很多钱和一张早已发黄的信笺。上面是这样一段话:“我落魄时,一个人给了我这皮包里的钱和信,信的结尾是这样说的——你不能也无法归还我,就把它传递下去吧。”师父用他的行为诠释着这个故事的内核。
此前,我只知道师父以老子的“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”为座右铭,甚至觉得师父的思想里确乎有些消极,然而师父讲述他恩师的事迹和师父的传承,让我对薪传有了新的认识,并且在师父凝视我的眼神里,读出了他对我的嘱托和他对我要求和希望。
师父向我讲述他心中的致公精神时,背诵过鲁迅文言作品《破恶声论》的一段——“殆谓十余年来,受侮既甚,人士因之渐渐出梦寐,知云何为国,云何为人,急公好义之心萌,独立自存之志固,言议波涌,为作日多。”他从中挖掘出的关键词是“急公好义”和“为作日多”。我很早就知道师父反感“言议波涌”,重视“为作日多”;而师父理解的“致力为公”与“为作日多”几乎是同义词——无怪他会以鲁迅的这段话概括他理解的致公精神致公情怀。
我不知道师父用“急公好义”和“为作日多”概括致公精神致公情怀是否准确,在我看来,作为诞生于国外,却把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沃土的政党,其理念中一个包括这两个关键词——至少师父,至少师父的师父是这样做的。
作为他们的传承者,我想,作为一名致公党员,传承我们的致公情怀责无旁贷;作为师父的门生,将他希望传承下去的精神传承下去也是我的责任。

- 连云港市纪委举报平台
- 版权所有:致公党连云港市委员会
- 电话:0518-85815563 0518-85825097 电子信箱:lygzgd@163.com